想了解更多关于产品、案例等信息,请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
总部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天安节能科技园总部中心11号楼
制造基地:肇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港南街2号
电话:400-9913-833
传真:020-34832618
邮箱:info@pkwater.com
你以为,古时候的护城河就只是一条河?你以为,古时候污水可以随便泼,垃圾可以随便扔?你以为,古时候用“雨水”、“雪水”烹茶煎药只存在电视剧情节里?你以为,古时候没有净水器?所以说,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丢。
“橇水妾”“漉水囊” 猜猜古时候用来做什么
当今,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人还是用淘米水浇花,许多地方特别是西南地区的部分山区人们把淘米水积攒下,经过澄清后,用上面的清水饮牲口,将沉淀的部分存放发酵后当天然洗发液用……其实,这种精心利用“废水”的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几乎没有“废水”。
1.古人的智慧:古代城市生活污水处理
2602年之前,《左传》成公六年(前585年)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当时,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采用深埋和土层过滤处理污水的方法,来防治疫病。后世对此认识深刻,南宋周守忠所著《养生类纂》中引述:“厅前天井停水不出主病患”,“沟渠通浚,屋字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对污水的危害已经有了全面科学的认知。
回望千年的繁华,昔日盛唐长安、洛阳,大宋的东京开封,那些当年全世界最大的都会,如何进行污水处理……唐朝法律规定,市民向街道泼污水、扔垃圾必受严惩。后世学者通过《清明上河图》能看到,北宋都城垃圾污水集中处理。中国古代城市里都有专门负责收集和处理排泄物的工种——“粪政”,相应机构,一直沿袭到民国。
聪明的古人借助水,来冲洗、排泄、处理、净化,这些城市的污物。古人按照一定比例把大小石头块、粗细砂砾、泥土进行巧妙搭配组合,并且再用草木的枯枝败叶将其分隔为若干层,这就是最早的城市的排污沟,或者说是污水处理设施。排泄到护城河之前的污水应该先进行这种治污的处理。废水只有完成这样华丽转身为“中水”,才能进入护城河,去实现它生命的再次飞跃——接受深度治理和充分利用,从而焕发出清洁纯净的光茫。
“城头起火,殃及池鱼”典出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可见,护城河的功能不仅是一条普通的河。
人们往往只把目光投向护城河的军事防御功能上,很少去考察它还是一个集排水去污、消防储水、环境保护于一体的水利与环保工程。正是因为它完善的综合功能,才使得护城河不仅仅是一条河。它使的简单的河水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用途。
人们借助大自然的恩泽——雨水,把古代城市的污垢冲刷排泄到护城河中,经过水流的自净,加上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的吸收,再经水中的鱼虾吞食,水体中的污染物被转化成水生动植物的养料,而被全面吸收殆尽,既治理了水体的污染,又呈现出赏心悦目的城市景观。护城河里种荷养鱼,水清、荷香、鱼肥……护城河的功效远远不止于此,它竟然还能产生丰厚的直接经济效益。有典籍记载,清代宫城紫禁城的护城河——筒子河中仅栽莲藕,每年收获除了满足皇宫食用外,还有大量富余向民间出售,所得藕款存于内务府奉宸苑补贴宫廷开销。除此之外,鱼虾等物的收益可想而知……
2.对雨水的合理利用
雨水(雪水),大自然恩赐给人类最便捷的水源。古人也一直对此心怀敬畏,奉为“天水”、“天泉”。因此,中国历史上也流传着许多利用雨水(雪水)的记录。以雨水(雪水)来烹茶、煎药,如得天赐神助,也算文人雅好。唐代诗人陆龟蒙诗《煮茶》:“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记梦回文二首》诗叙中写道:“梦文以雪水煮小团茶”。这些都是古代人以雪煮茶的真实生活写照。
这种高雅的文化传统也见诸于小说之中。小说《红楼梦》许多人物都有用雨水(雪水)煎茶的情节。这既符合茶道,又合乎养生之道。古时天空没有污染,雨水和雪水都很清净。古人认为,这种“天水”、“天泉”白白流逝是一种暴殄天物的奢侈行为。因此,就将这种合乎科学的方法来饮用雨水、雪水的行为当成雅好,并在文人士大夫之间蔚然成风。这对雨水(雪水)的充分利用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600年后的今天,我们走进北京北海公园的团城,发现这里还使用着当年建造者们发明的古老而先进的技术——用收集的雨水来灌溉这里的花草树木。这里的工作人员依然传承着古人当年收集利用雨水的技术。实施这项技术需要的工程分为花管、地井、蓄水池和植被等板块。山上选种了最保水的崂峪苔草。山顶周围埋设了每一只能保住25公斤雨水的孔花管,600多个这种孔花管,常年不停地向周围土壤渗排自己收集的雨水(雪水)。山坡开挖出许多相通的地井,上面的井收集的雨水满了,就自然流进下面的井,每个地井均有带孔管道向周围土壤渗水。地井全部都收集满雨水(雪水)后,水就会流到山下的蓄水池,等到山上干旱时再调池中的蓄水浇灌。从而最大可能地利用雨水(雪水)。
3.对生活用水的科学净化
中国古代净水器具有许多明确详尽的记载。较为普及的就是“橇水妾”,就其功能而言就是今天家庭常用的滤水净化器,专门用于清洁净化水质之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饮茶成为时尚,茶文化应运而生。“茶圣”陆羽在《茶经》专门有关于煮茶用水的净化器具——漉水囊。这种煮茶用水的过滤净化袋和日常其它过滤净化器大致相同。它主要是用生铜铸造,就是防止器物因贮水泛潮,不产生苔鲜和脏物,不发出腥气和苦涩味。正是因为熟铜所造漉水囊容易生长苔鲜和秽物,散发金属腥气和苦味涩。有些隐居山林的人也有用竹篾木作,但因为木竹质地软,不是适合带着远路出行的器具,因此采用生铜铸造。人们还用竹丝为漉水囊编制了一个盒套,裁剪绿色锦缎进行装饰,再用金玉宝石加以点缀。还有人用绿色油布制作袋子来存装漉水囊。特别准确地记录了这种净化滤水器的造型、规格和尺寸,“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我国采用明矾净水正式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明朝宋应星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刻印的科技类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外国人对中国这项水质净化技术也有生动地记述。相当于中国清朝乾隆九年至十一年(1744年—1746年)出版的《中国帝国游记》一书,作者是一位叫纳瓦雷特的西班牙教士。他在此书中明确记录:当时,他在中国亲眼目睹一项神奇的发明——黄河沿岸普通百姓大都普遍能熟练掌握了,使用明矾使黄河水变为清水的技术。他还感慨道:“这是自然的秘密,为当时西方所不知。”
明矾净水原理
有关古代水质净化工程在各地都能找到现存的遗迹,有的至今还有使用。人们在浙江永嘉县溪口乡一座村子,清理明代晚期所建古屋的房基时,发现一组五个水池依次排开。经浙江省考古所和当地专家鉴定认定:该水池为明代晚期户主家曾使用过的净水池。据业内专家学者一致认定,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水处理净化工程。这套保留完好的古代净水系统,水源是该用户用陶制水管铺成的输水道,从700多米外的山角引来的。这组水池5个池子之间的水,通过溢流方式传输:先把水引入1号池,这是一个盛有砂石、瓦砾、黄泥的水池,主要功能是让流水沉淀;经沉淀的水流进2号水池。这个池子的池壁全部用砖砌成,池里还残存有木炭(最早采用的“活性炭”净水的工艺);5个池中最大是3号池,用于贮存水;这个池的水溢出后,再流进“凹”字形的4号池,该池周边用砖镶嵌裱贴,池底用圆形石块均匀铺平,该池贮存的水供人们生活饮用,因此这个池子做工也较为讲究。5号池则是洗涤物品之用,池底排水孔用于排放污水……5个池子逐级净化,又防止逆流造成水质污染。
还有一种过滤酒水用的植物的——苞茅(苞,通“ 包 ”)。这种植物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人就把它束成捆状的菁茅。在祭祀时,以裹束着的菁茅放置在木盒中,用来过滤掉酒水中的渣滓,以提高纯净度。它盛产于荆山山麓,今湖北南漳、保康、谷城一带。楚国立国开始,周天子让楚王以此为贡品。《左传˙僖公四年》:“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小小的苞茅竟然引发战争,足见古人对它的钟爱。时至今日,湖北等地还保持这种苞茅缩酒的传统习俗。